來源:宏德工業自動化實訓基地
發布時間:2017-9-21
瀏覽次數:5228次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PLC生產廠家逐步崛起,但國內PLC應用市場仍然以國外產品為主。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本土企業在開展PLC業務時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大力發展“中國造”,推進國產PLC走向世界是業界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
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是一種數字運算操作電子系統,專門為在工業環境下應用而設計的。它采用一種可編程的存儲器,在其內部存儲執行邏輯運算、順序控制、定時、計數和算術運算等操作的指令,通過數字式或模擬式的輸入輸出來控制各種類型的機械設備或生產過程。
PLC控制器的誕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在對工廠生產線調整時,發現繼電器、接觸器控制系統修改難、體積大、噪聲大、維護不方便以及可靠性差,于是提出了著名的“通用十條”招標指標。
1969年,美國數字化設備公司研制出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PDP一14),在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后,效果顯著;1971年,日本研制出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DCS-8);1973年,德國研制出第一臺可編程控制器;1974年,我國開始研制可編程控制器:1977年,我國在工業應用領域推廣PLC。
可以說,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進入了一個PLC實用化發展階段。PLC所具備的更高運算速度、超小型體積、更可靠的工業抗干擾設計、模擬量運算、PID功能及極高的性價比等特性奠定了其在現代工業中的地位。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有PLC及其網絡的生產廠商約200家,所生產的PLC產品的品種達400多種。無論是在工業控制裝置中的產量,還是銷量,PLC產品都久居首位,而且市場對PLC的需求仍在不斷攀升。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市場情況為例,全球PLC銷售額就已達百億美元,且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15%左右。
反觀國內,我國對PLC的研究和應用始于20世紀70年代中期。1974年開始研制PLC,但由于生產水平和器件的原因,未能推廣應用;1977年研制成功了以一位微處理器MC14500為核心的可編程控制器,并開始應用于工業生產控制。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進口國外的成套專用設備,我國也引進了不少國外的PLC產品,且在此后的傳統設備改造和新設備的設計中,逐年增多PLC的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積極引進國外PLC生產線的同時,不少科研單位和高新企業都在學習吸收經驗、二次開發國外PLC產品,競相研制、開發、生產了一些我國自己的PLC產品。如北京凱迪恩自動化技術有限公司自主開發設計的K3系列PLC,無錫信捷科技電子有限公司設計生產的XC系列PLC等。
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PLC生產廠家逐步崛起,但國內PLC應用市場仍然以國外產品為主。不過值得慶幸的是,本土企業在開展PLC業務時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如:需求優勢、產品定制優勢、成本優勢、服務優勢、響應速度優勢等。因此,如何利用好這些優勢,大力發展“中國造”,推進國產PLC走向世界是業界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可以預見,國內PLC產業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
想知道更多的PLC知識,想了解更多PLC行業動態,來程控PLC培訓學校——溫州PLC培訓專業、權威的機構
上一條: 西門子PLC高速處理指令
下一條: PLC編程是否都需要N多個順序呢?
【返回目錄】